登录       

GMAT箴言系列之二:其实不是GMAT学不好,而可能是学不好(1)

发布时间:2016-04-13

其实不是GMAT学不好,而可能是学不好(1

 

这个拗口的题目,看着挺别扭,其实用意明显:GMAT并非一个孤立的学习对象,一个考生备考GMAT出现的学习能力问题,很可能并不局限于GMAT

试分解之。

一 成因

路径依赖。

因为活到今天所经历的学习过程被老师搞得太low,完全不知道高B格的东西的习得过程是不一样的,或者不知道除了自己用来对付中学老师的习得方案之外,还有这么多丰富的可能。如图所示,大量的中学老师为了降低教学过程复杂性,以适应自己低劣的水平,希望学生的学习行为尽量简化:

 

 

 

如何让学生乖乖地这样学呢?当然是依靠考试这根指挥棒了。文科基本上都是知识的直接重现,理科呢,其实题海战术的本质就是希望学生尽可能跳过分析过程,把掌握共性方法这一正道以碰概率去替换,当做的题目集合逼近一定数量的时候,自然会遇到很接近的题目,这个时候,一个学生到底是因为做过一道差不多的题目而把那边的做法搬过来,还是真正地懂得了这类问题的本质,通过分数是测不出来的。一方面是因为中高考的深度和参数还是不够丰富,一方面是因为出题人太傻B,没有做这样的设计。再加上一班傻B专家因为自己智商低或者自家孩子智商低,吼啊吼啊地要减负,结果就是高考很难再有需要精巧分析、知识工具的有机组合、问题的抽象过程这些高阶技能的题目出现了。

那么大学呢?按道理是培养这些高阶技能的最佳时机,但需知道很多中国的大学根本不是大学,很多大学老师根本不是大学老师,很多大学生本来根本不应该是大学生,所以这个阶段一是没人教,二是教了没人听,三是听了也只有很少人能懂,于是,这个事情又搁置了。

如果一个大学生不萌发出国读商科研究生的念头,也许这辈子也就和低B格的习得过程相安无事了,偏偏这哥们不安生,寻思要考GMAT,于是。。。。。。

 

2 GMAT培训的理念落后

以商学院需要的分析能力和工具,作为GMAT培训内容定义的核心原则标准,本该是再明白不过的道理。可惜中国这个土壤,二人转和单口相声永远比歌剧的群众基础深厚。一是大量教师自身根本不了解商学院的教学模式和指导思想,二是学生大多也不具备评判能力,上图所示的模式,居然成了大部分学生心目中GMAT培训的期望值。于是信息量大、语速快,笔记多哇好实在,居然成了优点。。。。。你能相信一个商学院教授机关枪一样地喷,不时吆喝一句:哥几个给我记好啊(。・)ノ゙嗨!。。。。。

 

”云端移动端的发展会让知识本身的估值越来越低。“信息量大”这一授课特色越来越倾向于成为缺点而不是优点。因为不梳理提炼进行体系化的信息往往对解决问题没有实际帮助。教育培训的资源应该更多地往建立体系,引导与改变思维及行为模式,修正应用过程的偏离,检验和反馈学习状态等方面倾斜。你讲,我记,这种B格应该被抛弃了。“  by 大仙微博

那么,B格高的学习对象有神马特点呢?为什么GMAT是这样一个学习对象呢?我们应该建立什么样的模式去适应这个学习对象呢?

0
分类列表